LOGO
人工智能
>> 人工智能

人工智能

        第一,人工智能如何让数据产生智慧?大数据之所以能够智能化,能够决策,能够辅助决策,是因为在人工智能或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有四个步骤:一是采集、抓取、推送,二是传输,三是存储,四是分析、处理、检索和挖掘。第一步,在大数据中不断地过滤出有一定目的和意义的信息,也就是采集、抓取、推送。第二步、第三步是传输和存储,内涵不言自明。大数据之大,不是在抽屉里静态的闲置大数据,而是在云里存储、动态传输的大数据。第四步是分析、处理、检索和挖掘,关键技术在于算法。算法是辅助人类在繁杂、巨大的海量数据空间中,快速找到目标、路径和方法的工具。 第二,人工智能依靠大数据在分析、处理、检索和挖掘中产生智能的关键在于大数据、算法以及高速度的计算处理能力。没有数据和大数据的长期积累、重复验证,有智能管理也没用;有了算法和大数据,没有高速度的计算能力也没用。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灵魂,它要变得“有灵气”需要用大数据不断地“喂养”,不断地重复和训练。在这个意义上,大数据如果没有算法,就没有灵魂,就没有大数据处理的真正意义。 但是如果算法没有大数据来“喂养”,即使数学家想出好的算法,智能也未必有效。以柯洁与阿尔法围棋下围棋的人机大战为例,阿尔法围棋中的算法是来源于人类各种各样的棋谱、高明棋手的下棋步骤。人工智能工程师将这些数据全部放入谷歌的算法中运行,运行了几万次、几十万次。因为有网络深度学习的模块,所以每运行一次,阿尔法围棋就聪明一点。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、不断学习的过程。 总而言之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这些要素有关,转化为真正人工智能的时候,一靠大数据,二靠算法,三靠高速度。人类对工具使用的发展,本质上是一个计算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。在农业社会,中国人曾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算盘。算盘一秒钟拨动两三个珠子,每秒计算两三下。到了工业社会初期,电得到广泛运用。20世纪20年代,以继电器作为基本器件的计算机问世。继电器计算机振动频率非常高,每秒抖动几十次,比算盘快10~20倍。到了20世纪40年代,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电子管问世。电子管计算机每秒可计算几万次,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 000倍,运算速度非常快。到了20世纪60年代,半导体问世,以三极管、二极管为元器件的电脑,一秒钟能运算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半导体芯片问世,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千万次甚至几亿次。中国的超级计算(简称超算)在10年前达到了亿次,2015年前后达到了10亿亿次,最新推出一个超算系统已经超过100亿亿次。但是,超级计算机不是一个芯片、一个电脑的运算速度,而是几千台电脑、几千个服务器组合而成一个矩阵和一个算法。超级计算机能够做到每秒运算10亿亿次、100亿亿次,但单个芯片难以达到每秒运算10亿亿次。 我们为什么非常重视一个芯片每秒能计算10亿亿次呢?2012年出版的《奇点临近》一书中提到,二三十年后,人造机器的计算速度将超过人脑。作者提出,人脑的运算速度是每秒计算10亿亿次。当计算机到了每秒计算10亿亿次以上时,其运算速度将超过人脑,拐点就会到来。大家在讨论人工智能最终能不能超过人类智能,人是不是会被人工智能圈养时,各有各的说法。从科学的角度讲,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不断增强,是人对工具的使用智慧不断发展的结果。强大的计算能力、大数据、算法连接在一起,超越了几千小时、几万小时、几十万小时,人无法等待的时间,使得大智慧逐步发展。
第三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的软件植入云计算厂商提供的数据处理中心硬件中,向客户提供三种在线服务。云计算的云是一个硬件,是一个具有通信能力、计算能力、存储能力的基础设施。云中除了存放大数据之外,同时提供各种各样的算法作为一种服务软件处理。大数据公司往往在收集、组织管理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,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后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数据服务,形成一个大数据的服务平台。所谓的人工智能公司,往往是依靠大数据平台支撑提供算法服务,算法软件也是一种服务。它们共同形成了“数字化”的三大功能:第一个是IaaS,是基础设施作为使用的服务;第二个是PaaS,是大数据的平台作为使用的服务;第三个是SaaS,算法软件也是一种服务。这三个词组代表了“数字化”三兄弟,即三种功能不同的软件。 当然,“数字化”也离不开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。简言之,互联网的时代是PC(个人电脑)时代,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手机加笔记本电脑的时代,物联网时代是万物万联的时代。

Copyright 2023-2039 xxxxxx 版权所有